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山东五莲县街头镇石材业的发展 看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

  五莲县街头镇是纯山乡,山连山、山套山、山环山,辖区78个村或在半山腰,或在山脚下。但在近年来民工潮“潮涌城门”的大背景下,这里却吸纳了8000多外来“打工仔”。老山深处,缘何有如此魅力? 其实原因很简单:来这里能挣钱。而追根溯源,就不能不说到街头的石材。

  “点石成金”,让几千年来垒猪圈、打石磨的顽石,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群众的“金饭

  “天时、地利”无需多言,但在街头,这个“和”颇多周折。可也正从中“折”出了街头镇政府职能转换的轨迹。

  街头的石材业,最初是镇里“诱”、“逼”出来的。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正当镇里为百姓脱贫致富冥思苦想时,两个“小广东”的到来蓦然打开了他们的思路。这两个广东人相中了街头的山,专程来推销石材加工设备。可磨破嘴皮,半分钱的货也没卖出去。就在他们垂头丧气准备返回时,镇领导找上门:卖设备不如直接办厂,并拿出当时一个乡镇能给予的最大优惠政策。同时承诺镇里也办一家厂,发动村两委成员带头兴办石材加工厂。

  时任镇长的于曰洪后来反思:“那时之所以政府下场当‘运动员’,‘逼’村干部当‘运动员’,想法就一个——干给群众看!”

  果然一年下来,当地群众就“眼红”了——两个“小广东”发了!这下不用动员,亲戚朋友或借、或凑、或贷,一下上了几十家个体石材加工厂。

  政府“领跑”,个体户紧跟快撵。但就在此时,镇政府却开始悄悄退出“跑道”,更多地扮起“教练”。

  教练难当,运动员训练方法需科学,饮食起居要得当,热身赛还须拿实功夫。但就在这“难”中,街头石材业迅速进入快车道,不仅成为地方经济支柱,且以资源储量、质量和加工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江北石材第一镇”。

  然而,问题也接踵而来,在全镇到处响起开山炸石炮声的同时,布点分散、加工粗糙、资源浪费和内部无序竞争等日渐突出。街头镇的高明之处也就在此,政府适时“退”出,由“教练”转任“裁判”。镇里明确提出:目前的状况虽是石材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,但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,应是规模、集约、环保、品牌化的石材业,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  随之,对镇办石材厂进行了规范改制,成立具有行业规范管理功能的“石材协会”,统一规划占地1200多亩的南北两个工业园区、17公里的石材加工长廊和占地500亩的芙蓉石材业小区。

  与此同时,把产业升级同中心镇建设融为一体。短短几年,通过走“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、多方投资、共同建设”的市场化城镇建设之路,一个设施配套、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镇初具规模,先后被省政府列入全省30家小城镇样板镇、“百新工程试点镇”、“中心镇”和“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”。

  观念就是生产力!2001年街头镇石材加工企业达698家,配套个体工商业户2600多户,民营经济总收入12·3亿元,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0%,税收入库1230万元,占财政收入的68%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,这里不仅消化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,还吸纳了大批外地民工,1·6万从业人员外来民工占半数以上,远的甚至来自鄂、皖、苏等省。

  访谈札记:

  1·山区脱贫致富,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以资源开发为启动点,但要尽快实现由“资源经济”到“集约经济”、“品牌经济”的转轨。

  2·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是个过程,必须因时、因地、因事而宜,既不能操之过急,也不能消极无为,关键是如何把握好“度”。

  3·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、升级,要与小城镇建设同步,把优化投资环境与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,特别要尽最大努力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,确保“中心镇”内涵与外延发展的协调统一。

  (田文阁 夏虹 毕乃明)